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自信质疑应统一,正视迷惘向前行——文学院“银龄讲堂”之王先霈教授开讲啦!

作者:程月 席一鸣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12月01日

(通讯员 程月 席一鸣)2021年11月下旬,“金晖育桃李,银龄传华章”——文学院“银龄讲堂”于文学院2201教室开讲。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公费师范生集体承办。首场“银龄讲堂”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王先霈教授主讲,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徐福刚、团委书记李哲立与文学院2019级全体成员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李哲立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徐福刚在发言中提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一流中文人才,文学院构建了“六个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展了“三航工程”、“名师助梦坊”等系列育人活动,致力于发挥前辈榜样引领作用,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良好育人条件。学院举办“银龄讲堂”系列讲座,是对文院学子成长发展进行传道受业解惑的又一重要举措。主持人首先对主讲嘉宾王先霈教授进行简要介绍,随后,活动进入讲授交流阶段。

王先霈教授围绕学生们关心的两个问题展开了讲授本次讲座。对于“是否质疑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一问题,王先霈教授坦言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他认为人的重要品格之一便是自信,但也应做到自信与自我质疑的辩证统一。王先霈教授引用《论语》等名言事例,进一步讲解了值得学习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的智慧,并指出:“网络时代以来,言语任性,浮躁之风盛行。我们都需沉淀,需要思考与冷静。”

对第二问中的“迷惘”一词,王先霈教授表示,虽不积极,却难以避免。他以《天问》《野草》为例,说明从古至今“迷惘”都很常见,并通过分析“迷惘的一代”中代表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揭示了“迷惘”与“希望”共存的道理。王先霈教授回忆起自己初二时读过的《永不掉队》一文,他认为一生中很难预测会遇到哪种情况、哪般困窘,唯有永不掉队,保持信念方能坚持学习,临事而惧,于迷惘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此外,他还建议同学们在大三的关键阶段积极规划,正视自身优缺点,选择正确方向。

王先霈教授谈及自己在北京求学的经历时,讲到曾与自己的老师何其芳就“典型人物共名”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何其芳先生谦虚平和的态度与治学精神让王先霈教授记忆犹新,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有学识之人的谦虚品格。

最后,王先霈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对于2019级文学院本科生张子彤提出的“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诗歌”一问,王先霈教授认为:“需要分环境,分对象。”即对中小学生的诗歌讲解应侧重诗歌本身,了解诗歌字词与内容,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引;在大学中则应不再限于语言文字,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味,强调个性化发现与延伸理解。接着,王先霈教授就学生提出的“面对现代教育中的既定课本课程,教师个人的风范能否得到发扬并影响学生?”和“对‘内卷’和‘躺平’现象的看法”两个问题,辩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次活动获得了到场师生的一致好评,2019级文学院本科生原紫玲表示:“王先霈教授的自信与质疑相统一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在未来面对迷惘时,我将努力化今日所学为实际行动,正视迷惘并怀揣理想,收拾行囊跨越迷障,不断前行。”


“银龄讲堂”活动是文学院为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离退休老教师的育人和引领作用,而聘请学院离退休老教师开展的授课、讲座和座谈活动,每学期将举办若干次,让文院师生一起聆听大师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