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赴台交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台湾中原大学交流团简报(二)

作者:陈怡俊 王彦儒 沈诗怡 蔡菁 李欣朋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8年07月14日

    在7月6日至9日,文学院赴台湾中原大学交流团完成了暑期实训营的摄影课程,在课程学习中交流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台湾中原创新,创意的课堂氛围,同时对于摄影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课程中接触到了菁版显影术,并通过菁版显影术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9日晚八点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举行了结课仪式,中原大学李尚谦,简子鑫,冯径无三位老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天无和王多老师参与了结课分享展示会,至此交流队在中原大学的学习课程顺利结束。

(交流团:陈怡俊)

 

关于摄影的二三事

 

    桌子上是昨天亲手冲洗的蓝晒照片。

    昨天是在中原大学学习摄影课程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摄影中关于“蓝晒显影”的概念,更是我第一次亲手冲洗照片。

    看着自己的蓝晒照片成品,满足感十足。一张好照片能让大家产生共鸣,能给大家带来冲击感。不过,"制作"照片的过程却让我不再以观众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感受照片,亲手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反而更能去用心欣赏作品的美。

    照片是摄影呈现的结果,这结果之前不断探讨、构筑的过程,如何去赋予这个作品生命,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老师说的一段话—— “摄影其实也涉及到道德问题。比如清晨拍花,你会喷几滴水洒在花瓣上,想拍摄早晨太阳升起时光透过露珠盈润花瓣的效果。但是太阳出来后,水滴会变成放大镜,光透过就会烧伤花瓣。摄影没有这么伟大,伟大到让你可以侵犯植物的生命。

    发人深省。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摄影就是为了追求美,拍下美,保留美,回味美。但我们并没有发现,我们在记录美的瞬间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美。好比文学的“人情味”,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需要“人情味”去打动读者,去贴近读者生活,用读者能接受的表达去突出作品主旨,这样才能让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大程度的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摄影也是如此,无论它呈现的作品主旨是美还是恶,都应带有“人情味”,如何还原本真,既是我们摄影所追求的,也应是我们摄影时应坚持的。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不同的摄影分类、摄影手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带给我不同的思考。例如超现实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我想大家看到照片中的巧合(例如错位、对称)时,都会感叹摄影师的幸运,能够抓拍到这神奇的一瞬。但是瞬间真的就是瞬间吗?当然不完全是,它也许是一个突然的时间巧合,但它的出现更多却是来自于用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随时准备好拍摄,在观察中找到独特,从多数中选取唯一,利用例如光影、镜面、对称、错位等各种巧思,抓住最好的节点,才能实现作品中每个符号的完美融合。

    想法、目的、手法、计划、执行、制作、呈现、记录,摄影不是简单的按下快门,而是一门严谨的艺术。拍照、修照、成照,就像是作家不断精炼语言、打磨细节,呕心沥血地完成文学作品的过程,用心去摄影,才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想记录的事。

(交流团:王彦儒)

 

访眷村——大观园

 

    眷村——军人及其眷属居住的村落,是时代的产物。军队撤离后,退役军人们和他们的家属被留在了眷村,形成一种独特的居住群。位于中原大学周边的大观园就是这样一个眷村。墙面剥落、窗框锈蚀、一扇扇落锁的大门再也没有打开。但大观园仍以它特有的姿态顽强地存在于这片繁华之地。

    走出中原大学没几步,转入一个小巷口,我们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撞入了大观园。狭小的巷道仅能使两人堪堪通过,已经坍圮了半面墙壁的小平屋,可以一眼看见里面被废弃的桌椅和疯长地杂草,几只从屋顶飞下来的鸟占领了落了腐叶的臭水沟。

    但就在这条水沟上,中原大学建筑系的学生重新铺上了木桥,荒废的小屋里用砖块铺满了裸露的泥土,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挂上了白色的秋千。并且就在一墙之隔后,透过玻璃窗可以窥见挂满了衣服的晾衣绳,铁门上贴了表达美好期待的春联、福神。基督教的教义和佛教的宣号和谐地存在于同一扇大门上。紧闭的大门里传出收音机的声响,一位住户走出门取下了晒在架子上的运动鞋。这些住户和大观园一起以顽强的姿态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存在使大观园,使眷村文化得以真正流传下去。

    大观园内还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甜品店“大观小弄”,这家甜品店和大观园一样也有着它独特的脾气,营业时间仅为周五至周六的12点到18点。这样的营业时间在追求效益的如今是极其少见的,但店长显然却不在意这些。它已经融入了大观园中,和大观园一样自由恣意、平淡闲逸。

    走出大观园仅几步就进入了热闹的街市,“滋滋”的声音热烈地从餐馆前的铁板上传来。胡椒味、孜然味、葱油味混合着营业人员呼喊桌号的声音充盈了整条街市。我们在午餐期间也不能免俗地走进一家正热火朝天地营业着的餐馆。而大观园就格格不入地存在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大观园的住户抬头看见的首先不是天,而是大观园外矗立着的高楼,集市的声音和鸟叫声同时涌进他们的耳朵。但大观园仿佛找到了一个保持自我与共存的平衡点,留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大观园留住了它的住户,大观园的住户也留住了大观园。

(交流团:沈诗怡)

75CD3

 

趣与思——中原大学摄影交流实践记

 

    今天是2018年7月7日,中原大学之行的第四天。在之前三天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摄影的整个构思过程,学习了蓝晒等成像手法,初步划分小组并各自制定了拍摄计划,准备在今天进行拍摄。

   (1)根据组内预定的关于“新旧共存”的主题,我们跟随助教来到中原大学附近一个被称作“大观园”的地方取景;据助教讲解,这里是一个有着相当年代的眷村,保留了很多旧式建筑,近年来一些民房开始被出租用来做了商店的门面。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发生了激烈、微妙而隐秘的冲撞,过去的东西有些消亡了,有些表面还在,内里却变质了,也有一些以另一种面目在更深入、隐蔽的地方延续了下来;而我们想要做的就是用镜头来展现“旧”与“新”在当代条件下各种共存的姿态。

   (2)拍摄的过程很有趣,我们发现在观察时觉得仿佛各处都可以入景,但实际照片的视觉效果往往与人眼所看到的有很大差别。一个生锈的铁窗里长满了荒草,草丛中端端正正地置了一张白色的椅子,在窗内直接拍摄的椅子与从窗外透过生锈的铁窗格拍到的椅子,就可能被诠释出不同的意义;一个斑驳的门,门上满满地贴了“嗡瓦素打累梭哈”的咒语、计程车的广告、菩萨像、门神像、红底黑字的符、带有警察局的标识门牌等等,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看起来似乎很能凸显“新旧共存”这个主题,但实际上却很容易让画面混乱;天花板上一串普普通通通的裂纹,在比较讲究的构图、光影、色彩之下反而会呈现出更复杂、更多层的寓意。除此之外,照片的呈现方式也被讨论了很多次:可以用一张照片来呈现,但是这唯一的一张里需要一个相当有张力的元素来引导出其中的信息;也可以是组图,那么图片的顺序、整组图片的氛围、图片之间的有机联系等等很多细节就需要更细致的经营;等等。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组图来呈现“旧”在新条件下的各种存在可能,并且模拟游客游览“大观园”的视觉顺序对图片进行排列组合,以此引起观者的关注和思考。当然,由于每个人在认知事物时都不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可以说对艺术每种解读都带着偏见,拍摄者所传达的目的与观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必然存在一定偏差,观者个人感受也必然不完全相同;但不完全相同并不意味着没有共性,我们要在图片中展现的是不同状态下的共性(比如“存在”这个话题),让这些共性成为触发点来引起人们思想的延展,至于能够延展到什么境地,就要由观者自己来决定了。   

   (3)整体来看,这次拍摄实践的收获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我们亲自体验了作品从混沌到萌芽、模糊到清楚、抽象到具体、计划到实践的过程,并且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技术和手法;另一方面,对于“存在”主题与展现主题的方式的讨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这是拍摄实践的附产品,但也是比拍摄行为本身更重要、更本质的东西。

(交流队:蔡菁)

1E009

 

光影一瞥

 

    很早之前,听成卫东老师讲过:“最好的相机是自己的头脑,最好的镜头是自己的眼睛,最佳的快门在自己心中。”那时的自己,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相机,但听闻这句话时心中顿有所触。这次在中原大学上课的期间,李尚谦老师所强调的也是观念、观察的重要性,要能抓住“决定性的瞬间”。所拍摄的照片本身应该有故事、有能够让观众的目光停留下来的东西。而在我以往的拍摄中,出发点往往局限于自己,并没有考虑到观看者的感受。因而在这次的主题拍摄中,我开始思考并自问:这张照片拍出了什么?其中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能否给人以触动?

    这次的拍摄前后共历经三天,我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主题规划、实地拍摄到后期修图、洗印底片的全过程。这是我第一次有规划地去进行拍摄,不同于以往的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首先,我们小组通过反反复复地讨论,决定拍摄“台湾交通中矛盾的因素”。我们以“矛盾”为切入点,准备寻找交通中的“快与慢”、“有序与混乱”,拍摄对象主要定为机车与行人,拍摄地点主要在火车站、公车站和人流量多的十字路口。我们在确定主题后与李尚谦老师讨论,他就像朋友一样亲切随和,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们的想法,并鼓励我们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我们前往十字路口、火车站等地点开始了我们的主题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带着计划和想法的拍摄要比随性拍摄要更有成就感一些;并且在完成主题拍摄的过程中时,也能捕捉到许多有趣的画面:譬如在经历等待后拍下机车开动时的一瞬,譬如定格下与我擦肩而过的人各色的表情。在去火车站拍摄的时候,开始我们都在入站口附近张望,后来保安叔叔看到我们一行人背着相机,得知我们要完成摄影作业的时候,让我们没有买票就进去了,当时心里一阵感动。在火车站的人群里穿梭时,不禁想起了庞德的诗:“人群中张张幻颜浮现,潮湿的黑枝桠上花瓣片片。”出火车站的时候正好下起了雨,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首诗的意境之中。

    以往出去拍摄,基本都是独行,而这次是和很多小伙伴一起,我发现这个过程也是很有乐趣的。在完成拍摄后,我们一起观看对方作品并选出了展览的照片,在别人的照片中,我能寻找到自己忽略了的细节、学习到对方的灵感和构思。在后期修图时,简子鑫老师对我们的照片进行了一些修改,这让我从明暗、结构等方面学习到了如何看一张图片中的不足,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方式。

    这次的主题拍摄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注重影像呈现的内容,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哪些照片会引起大家的共鸣。现在的我,虽然还只是站在摄影的门口,但我能看见未来之路在我眼前展开,我期待影像自身拥有的可能性,以及它们闪耀的具有生命力的光辉。

(交流队:李欣朋)

25138